《寒夜》的三重意蕴

🌌 365提款一直在处理中 ⏳ 2025-08-03 20:48:38 👤 admin 👁️ 1080 💖 821
《寒夜》的三重意蕴

——学习笔记

巴金不仅擅长描写大家族,对小家庭中人物的刻画也是深入骨髓、入木三分,《寒夜》就是这样一部长篇小说,它是巴金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标志着巴金现实主义艺术创造的最高成就。

在《寒夜》里,作家以饱含同情的笔调描写了国民党统治区域内一个小公务员家庭中婆婆、儿子和媳妇的情感纠葛,展示了他们的悲剧命运、夫妻矛盾。婆媳大战似乎是延续到当下也很火热的文学题材,因为它总能涉及到人性深处的某些东西。巴金的《寒夜》把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家庭关系放置在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中,使原本复杂的关系更加缠绕纠结,这也是其成为家庭悲剧的经典之作。

小说取名《寒夜》有三重意蕴。首先是指社会现实之寒,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一年间的国民党统治区域内的重庆,“寒夜”就是对当时社会环境非常贴切的概括。上世纪40年代,在国民党统治下的广大地区,政治黑暗、时局动荡,达官显贵们大发国难财,志得意满、骄奢淫逸,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却水深火热、颠沛流离。就如作品中这样的描写:“紧急警报发出后快半点钟了,天空里隐隐约约地响着飞机的声音,街上很静,没有一点亮光。天色灰黑,象一块褪色的黑布,除了对面高耸的大楼浓影外,什么也看不见。”灰黑的天,静的可怕的夜,不断拉起警报,这即是现实描写,又具有象征意义,让读者对当时社会环境之寒有了深切的感受。

其次是家庭环境之寒。作品讲叙了小公务员汪文宣一家,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他们年轻时曾编织过许多美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办一所理想的中学,做点有益于国家民族的事情,虽然他们的计划带着些不切实际的空想,但这已是他们一生中最光辉的热情与希望。可后来抗战爆发了,击碎了他们对生活的美好理想。为了生存,他们带着母亲和孩子来到了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官商合办的图书公司当一名校对稿子的小职员,妻子曾树生在一家银行任职,其实只是充当花瓶。由于战时物价飞涨,汪文宣微薄的工资收入难以养家糊口,只有靠曾树生的经济来源补贴家用。汪文宣由于常常受到失业的威胁和歧视,生活上的苟且偷生和巨大压力使他患上严重的肺结核,原本艰难的日子雪上加霜。《寒夜》展示了特定历史时代普通家庭的悲苦生活,如描写汪文宣穿的单薄:“夜的寒气却渐渐地透过他那件单薄的夹袍,他的身子忽然微微抖了一下。寒气不住地刺他的背脊,他打了一个冷噤。”他的生活状况更苦:“屋子里这晚上显得比往日空阔、凌乱,电灯光也比往常更带昏黄色。一股寒气扑上他的脸来,寒气中还夹杂着味臭和别的室息人的臭气。连吃饭的时侯也是冷清没有生气的,饭后更不会有温暖。永远是灰黄的灯光,单调而无生气的闲谈、带病的面容。”这样的家庭环境真如漫漫寒夜,令人恐怖颤栗。

再次是情感和人心之寒。《寒夜》中最让人感到寒冷还不是黑暗的社会和拮据的生活,而是婆媳、夫妻之间的情感纠葛矛盾,是人心之寒。汪母和曾树生由于观念的冲突、习惯的抵牾及对汪文宣爱的争夺,使得婆息之间矛盾重重,再加上生存压力,本来就有的矛盾日益激化,婆媳冲突不断升级,简直到了不共戴天的地步。汪文宣是左右为难,精神极度痛苦,陷入内忧外患,身患严重肺病的汪文宣变得越来越内向,逐渐失去了生命的活力,病入膏肓。而此时曾树生再也受不了看不惯她的婆婆和病恹恹的丈夫,甚至死气沉沉的儿子。她在实在不能忍受生活的种种煎熬下,终于在上司陈主任的利诱和胁迫下去了兰州。在抗战胜利之际,屋外锣鼓喧天,汪文宣却在阴沉的小屋里怀着对妻子的思念和对母亲的愧疚,病重吐血而亡。待到同样牵挂家庭的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时,旧居业已换了新主人,婆婆与孩子不知去向。失魂落魄的曾树生一个人在寒冷的月夜下徘徊,小说结尾的“夜的确太冷了,她需要温暖。”这种人与人之间,特别是亲人之间,爱人之间的冲突、隔膜、伤害才是最让人心寒的,这也是《寒夜》最深层次的意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