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嬴驷为何要杀了商鞅,又没有废除商君之法?

商鞅之死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改革变法触动了秦国宗室贵族集团的利益。司马迁也说:“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者。”这点其实司马迁自己也提到过:“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者。”
变法之前旧贵族的爵位和俸禄是世袭的,世世代代享有政治和经济特权。但商鞅奖励军功的新法规定,凡是没有建立军功的旧贵族,都要从宗室贵族的簿籍上除名,不许无功受禄。相反,有军功的平民也可以按军功封爵受赏,成为新贵族。过去,贵族有封地,自己就是封地中的君主,操生杀大权。商鞅废除分封制,将贵族封地改设为由国君统一领导的郡、县,大大削弱了宗室贵族的权力。商鞅变法的一个核心内容是集权,削弱原来宗室贵族的权力,强化王权。这种集权符合了秦王的利益,所以才得到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但却得罪了秦国宗室贵族集团,损害了一大批宗室贵族的利益。
事实上随着改革变法的不断深入,商鞅与宗室贵族集团已经成为一对非常尖锐的矛盾。只是这个矛盾在秦孝公健在时还不至于不可调和,由于秦孝公始终信任商鞅,只要有秦孝公的斡旋,矛盾的双方还暂时表现为势均力敌。然而秦孝公一死去,这个矛盾就必然发展转化为不可调和。由于新君秦惠文王的加入,力量更是在瞬间发生倾斜。商鞅曾经不看当年太子而今国君的面,对太子师傅用刑,这只是一个潜在原因,并不是主要原因,但这个潜在原因的确加重了秦惠文王除掉商鞅的决心。
自古以来功高震主都是人臣大忌,尤其是新君继位之初和先君时代的辅政大臣之间几乎必然会产生矛盾,秦惠文王和商鞅并不是唯一的案例类似之事在日后的历史中不断重演——秦始皇和吕不韦、刘禅和诸葛亮、唐高宗和长孙无忌、万历帝和张居正、康熙帝和鳌拜等等,除了刘禅和诸葛亮之外其他新君和权臣都已撕破脸告终,刘禅是因为除了诸葛亮无人再能辅佐朝政才装出面和心不合,实际上他宠幸宦官黄皓就有培植自己势力以削弱诸葛亮之权的意图。如果我们站在秦惠文王的立场上考虑:满朝文武只知有商君,而不知道自己这个一国之君的威严,他会怎么做呢?
此时的商鞅已成为君权与贵族利益冲突的焦点。在商鞅的改革中王权得到加强,贵族遭到削弱,贵族们不敢对君权发出不满,但要把这种不满发泄在始作俑者商鞅身上。商鞅成为贵族的众矢之的,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所以新国君秦惠文王刚刚即位,公子虔等人就诬告商鞅谋反。是杀死商鞅?还是继续得罪宗室贵族集团?这是一个单项必选题。对于新国君秦惠文王来说:杀死商鞅远比得罪贵族更为明智。商鞅对新秦君而言已经没有太大的价值,变法已经全面实施,改革已经走上了正轨,效果也十分明显。况且商鞅是先君任用的老臣,新王杀他没有感情障碍,也不会有什么内疚感,而宗室贵族集团既势力强大又还有充分的利用价值。此时对秦惠文王来说:杀死商鞅、解决君权与宗室贵族集团间的利益冲突是最好的选择。
至于没有废除“商鞅变法”那是因为嬴驷并不是昏君,他清楚的知道只有商鞅变法才能振兴秦国,达到富国强军目的!他杀商鞅完全是因为政治因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